“地方政府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涉及面廣、觸及利益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日前召開的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如果說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下篇,需要整體構思、通盤考慮、上下貫通,把政府改革的整篇文章做好。
專家指出,過去幾次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都出現過“上面動作大,下面打折扣”的情況。新一輪簡政放權已經進入全面深化的關鍵時期,好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實處,難點重點都在地方政府職能轉變。
把政府改革落實到“最后一公里”
李克強說,政府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社會的作用,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政府職能轉變已經進入全面深化的關鍵時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此前,中央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激發民間活力,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這一年以來,國務院分四批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與此同時,企業登記數增長25%,其中民營和個體企業增長37%,帶動了民間投資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長,明顯超過政府性投資增速。
張立群說,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對財政、貨幣政策的依賴程度仍偏高。從地方政府層面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將切實解決簡政放權“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更為有效地釋放改革紅利。
李克強強調,政府機構改革能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職能轉變能不能落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下放了許多權力,下一步還要看地方,如果地方政府改革不及時跟進,簡政放權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地方要負起責任,配合落實中央舉措。中央和地方必須上下一貫,保證政令暢通。
避免走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怪圈
分析人士認為,地方政府的行政審批等事項也很多,對市場和社會也存在過度干預的現象,職能轉變的任務不比中央少。
李克強要求,地方政府職能轉變要重點抓好“接、放、管”。接,就是把中央放給市場的權力接轉放開,把中央下放給地方的職能接好管好;放,就是把本級該放的權力切實放下去、放到位;管,就是把地方該管的事情管起來、管到位。
汪玉凱說,地方政府必須做到“管”、“放”平衡,中央給地方放權,地方政府要接好,但政府不能“一放了之”,該管的必須管起來,不能缺位。
專家指出,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之一在于把權力“越位”和“缺位”的問題解決好。在市場、社會能做好的事情上,不“越位”。在保障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監管違法行為等方面,不“缺位”。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過程中,要堅持權力和責任同步下放、調控和監管同步強化,加快配套改革和法治建設,特別是長效機制的建設,在積極有序推進“放”的同時,加強調控監管,切實做到“放”“管”結合。
李克強強調,這次地方政府改革,要把市場監管重心下移,加強市縣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和力量,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網絡,逐步做到疏而不漏,防止再走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
“瘦身”與“強身”并進
這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要著力搞好“控、調、改”。控,就是嚴格控制機構編制總量;調,就是調整優化機構編制結構;改,就是通過深化改革推動機構編制釋放潛力。
事實上,“財政供養的人員只減不增”是這一屆政府上任之初向社會和人民承諾的“約法三章”之一。在整個政府體系中,地方政府占“大頭”。我國90%以上的公務員、85%左右的財政最終支出是在地方。
“必須改變有些地方、有些部門局部存在的人浮于事、機構臃腫的狀況,否則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不可能完成。”汪玉凱說。
人們注意到,現在機構編制不是總量不夠,而是結構不合理,機構編制資源沒有配置好。一些需要加強的重點領域和環節,有的人手急缺,管不過來。而另一些已經弱化的領域,閑職太多,效率低下。
事實上,往往越是基層部門人員越缺。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衛生局衛生監督所負責人馬文達說,該所共有工作人員48人,但需要監管的有餐飲企業1264家,公共場所560家、醫療機構91家,學校176所,遍布城鄉各個區域,監管難度很大。
李克強說,現在有些機關上面很大、下面很細,成了鴕鳥。各地要下決心,該加強的加強,該弱化的弱化,特別要加強基層、加強一線,把上級機關“瘦身”與基層一線“強身”統籌考慮,把編制結構調整好。